键盘战斗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三百三十四章 陨落的余声,红楼从辽东开始,键盘战斗家,17K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丁胜安也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,他该考虑自己家族的未来。

而且锦乡侯府和平辽侯府是姻亲,因此他更没有顾虑,不会有背主的心理负担。

其实在场的人,没有选择去见李长松,而是聚到一起商议此事,态度已经不言而喻。

之所以翻来覆去的说此事,不过是众人过不去心理的那一关。

如武震孟这等人不同,他虽然出身辽西,但是身份低,和锦乡侯府没啥关系。

他们却不同。

但是正如李胜安所言,他们祖上受北镇提拔,享受了多年的富贵,但是一代人的牺牲,已经足够还了这份恩情。

北镇先后两次被围,靠的就是各家将门奋死抵抗,才不至于被蛮族轻易攻破。

多少人为此战死,伤残,甚至绝户。

“金江镇大势已成。”

丁胜安终于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,为何众人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。

金江镇的大势,是将军一直提倡要努力的方向。

敌人越少越好,朋友越多越好。

所以为了消灭蛮族这个敌人,金江镇面对朝廷的逼迫,选择退让以和解。

面对蒙古复杂的势力,金江镇数回冒险出使,给了足够的诚意。

得知朝鲜的顾忌,将军亲自把自己心爱的幼子送去朝鲜,稳定朝鲜国王,勋贵的人心。

各处海上外国商人的跋扈,将军选择讲道理,展示金江镇的实力,让对方知道不可轻易冒犯,从而保证海贸不受影响。

新起的海盗,金江镇除了反击,并开始准备接应沿海贫瘠之民,以缓和矛盾。

……

这就是将军提倡的大势。

所有能拉拢的势力,金江镇都拉拢了过来,一同对抗蛮族,就问蛮族如何反抗?

就连科尔沁部,虽然没有表明态度,但也没有响应蛮族的征召,那就是帮助金江镇。

面对如此大势。

哪怕战事继续僵持下去,蛮族也将陷入绝境。

一头狮子面对众多的鬣狗时,需要其他狮子的帮忙,不然会被众多的鬣狗困死。

何况无论是大周,蒙古,金江镇,甚至朝鲜,都不是蛮族能轻视的对手。

“虽然如此,事情没有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敢确定一定如此。”

有的官员还是认为不该彻底放弃北镇,想要为北镇说服一二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毕竟世代的情谊,总有人不愿意情谊断绝。

并拿当初萨尔浒之战前,大周的例子来说服众人。

例如萨尔浒之战前,大周在辽东也是拉拢了其余的势力,但最后却一败涂地。

“现在的形势和当年怎么能一样呢。”

李胜安反驳。

他常年在北镇,又多年和蒙古打交代,最后和辽西将领接触颇深,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。

虽然年轻,但是视野之开拓,不弱于其余人。

“当初喀尔喀蒙古人心不齐,有的认为要支持大周,有的认为要支持蛮族,让蛮族挡在前面。

而察哈尔的林丹汗,又对喀尔喀各部蒙古虎视眈眈,如此内忧外患,失败不足为奇。

朝鲜废王昏庸,虽然派了朝鲜军,却命令朝鲜将领袖手旁观,以待形势做出选择,此一路当然也算不得数。

至于朝廷的军队,我就不向诸位过多解释,大家都了然于心。”

丁胜安口若悬河,句句说在要害之处,让人无法反驳,众人都佩服其才能。

“现在东部蒙古一致同意出兵蛮族,只东部蒙古合力,就足以让蛮族无法应对。

蛮族身后还有我们金江镇,虽然国内防备我们,但是在对于蛮族之事上,金江镇上下齐心,愿意让步他们。

朝鲜军直接归于金江镇指挥,更是犹如握紧了的拳头。

如此大势之下,这就是将军所言的必胜之局。”

众人没有了意见。

丁胜安的强硬态度,打消了部分人的不舍和情感。

“我要去营口一趟。”

丁胜安替众人做了决定。

所以丁胜安找到了陈德言,告知了他的想法。

应该重新恢复金江镇和蒙古的商道。

这个提议引起了陈德言的重视,因为当初他没有负责此事,所以没有想到这一点。

经过丁胜安的提醒,他知道此事非常重要,不敢耽搁此事,去见了唐清安。

金江镇缺战马,所以这场战事打的非常吃力。

而蛮族兵被多方牵制,兵力不如金江镇,却能抵挡到现在,其中蛮族战马多,也是原因之一。

“此事可以,你回去京城吧,盯着锦乡侯府促成此事,收到你的消息,我就让丁胜安去蒙古,重新负责商道。”

战事陷入胶着,陈德言在京城的作用更大。

前线的军将只需要考虑战事,但是作为平辽侯,唐清安就不能只考虑战事。

蛮族和金江镇的军力都不弱于对方,而蛮族却不是金江镇的对手,这场决战中处处落入下风。

因为唐清安为了这场战争,做了众多的外交手段,以及其余方面的努力。

现在锦乡侯府的提议,深合他的心意,对金江镇有大利。

得到大哥的吩咐,陈德言从营口回去金州,碰到了从济州岛赶回来的贾琏,贾琏已经确定李长松来过金州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工业狂魔

好多牛

我在万界送外卖

氪金欧皇

亲王宠妾的谋反攻略

山雨满城

我缔造了文娱盛世

登岩的歌

天天偶遇,你管这叫高冷校花?

谱闲

大明小学生

随轻风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