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木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二 郑玄修书助刘备 陈琳草檄讨曹操 一,实话三国,高木峰,17K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却说陈登说出此人姓名,刘备惊讶不已,转忧为喜。
原来此人乃东汉末年儒家学者、经学大师,不但名望当世而被后世所推崇的郑玄,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学者、思想家。
郑玄字康成,北海郡高密(今山东高密)人,祖父郑明、父亲郑谨只在乡间务农,家中生活比较贫寒。
郑玄自小聪慧,八九岁时就精通算术;郑玄一心向学,天性务实,不尚虚荣,十一二岁时,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。
当时客人很多,在座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,打扮得焕然一新,一个个言语清爽,夸夸其谈,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,唯独郑玄默默坐在一旁,身份和才学好似都不能与人相比。
母亲见状,感到面上无光,便暗地督促其出头露面,显露点才华,表现点阔绰和神气。
郑玄却不以为然,说这些庸俗场面“非我所志,不在所愿”。
其实,郑玄十二三岁时,就能诵读和讲述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记》《春秋》儒家“五经”,还喜欢钻研天文学,并掌握了“占候”、“风角”、“隐术”等一些以气象、风向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;十六岁时,不但精通儒家经典,详熟古代典制,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,被世人称为神童;十八岁那年,由于家境贫寒,生活困苦,父母兄弟迫于生计,不允许他长年读书。他不得不出仕任乡啬夫之职。
郑玄任上勤勤恳恳,十分认真,抚恤孤苦,甚得乡里的好评,不久便晋级为乡佐。
郑玄不安于乡吏工作,一心向往研究学术,在任乡吏同时,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,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,却到学校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。
父亲对此极为反对,并一再督责和训斥。
他不为所动,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,到二十一岁时,已博览群书,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,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,兼精算术。
当时名士杜密任泰山太守、北海相,到高密巡视时见到郑玄,知是一个难得人才,就升调他为郡吏,不久又推荐他入太学,为他创造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。
他的太学老师第五元先,是当时京兆平陵(今陕西长安)大姓,曾任兖州刺史,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。
郑玄从师第五元先,先后学了《京氏易》《公羊春秋》《三统历》《九章算术》等,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。
其中《京氏易》是西汉京房写的,《公羊春秋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、西汉初成书的,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。《三统历》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,《九章算术》传说是西周周公所著。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作。
此后十年,皆为郑玄折节求学时代。
他师事第五元先后,又从东郡张恭祖为师,学习了《周官》《礼记》《左氏春秋》《韩诗》《古文尚书》等,其中除《礼记》《韩诗》外,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。
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,尚不满足,又从陈球受业,学习了《律令》。
在此期间,他还以明经学、表节操为目的,游学于幽、并、兖、豫各州,遍访名儒,转益多师,虚心向学求教,与师友共同探讨学术问题。
而立之年后,由于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不辞劳苦,孜孜求道,郑玄已经称为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。
他的学问在山东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、无出其右了。
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,但毫不满足。
当他感到关东(指函谷关以东)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时,便通过友人卢植离开故土,千里迢迢西入关中,拜扶风人马融为师。
马融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,学问十分渊博,曾遍注儒家经典,使古文经学达到日臻成熟境地。
马融的门徒上千,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,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。
马融为人骄贵而讲究,虽然门徒众多,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足弟子,其余则由这些高足弟子转相授业。
郑玄投学门下,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,甚至一直没有机会能见马融一面,只能听其高足弟子讲授,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,仍旧日夜寻究诵习,毫无怠倦。
有一次,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,遇到疑难而不能自解。
这时,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,马融闻知,于是就召郑玄相见。
郑玄当场很快就圆满解决了这一疑难问题,使马融与在场弟子惊服不已,马融对卢植说:“我和你都不如他!”
自此以后,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,郑玄便把在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,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,无不精研,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
郑玄跟马融学习七年,因父母年迈需要归养,就向马融告辞返回故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