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煌贵胄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百二十六章 欧罗巴又要乱起来了!,埋葬大清,天煌贵胄,17K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曾诚和刘鹤鸣等人忽然心中一颤,柯志明更是微微低头——刚刚,就在刚刚,就在柯志明说完“关东军”这三个字之后,陛下他老人家敲桌子的动作居然出现了停顿!
像这种敲着敲着忽然略微停顿的场面,上一次的时候是因为旧港和兰芳那边差点儿出了乱子,再上一次的时候是清理大明境内的一赐乐业人,再再上一次的时候是福康安屠村。
柯志明和曾诚、刘鹤鸣等人实在想不明白,为什么陛下他老人家会如此关注“关东军”这三个字?
只是不管多想不通,柯志明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接着汇报下去:“东条二十八在征召编组了关东军之后,便在天竺开启了大规模的劳工招聘。”
“相比之前英、荷东印度公司以及东条小次郎相对怀柔的手段,东条二十八的手段就显得狠辣许多,各种烧杀抢掠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。”
“不过,也正是因为东条二十八的手段太过于狠辣,所以大量的天竺人已经选择投靠英、荷东印度公司或者山本小次郎,使得天竺劳工招聘的进度大大加快。”
柯志明的话音落下,整个文华殿的气氛也跟着陷入了沉默。
锦衣卫属于暴力情报机构,在大明朝堂上的定位就是干脏活的,锦衣卫那些杀胚在大明境内多少还会收敛一些,可是在大明之外的地方,锦衣卫多少有些无法无天的意思,说一句臭名昭着也毫不为过。
柯志明身为锦衣卫都指挥使,心有多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。
而东条二十八居然能让柯志明这个锦衣卫都指挥使给出“太过于狠辣”这五个字评价……
朱劲松曲指敲了敲桌子,沉声道:“倭奴一向都是如此,众卿也不需太过在意。”
曾诚有些懵逼的打量了朱劲松一眼。
在意?
在意什么?
身为大明的首辅大臣,我曾某人在乎的是东条二十八干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儿吗?
说白了,东条二十八就是一条狗,听话的时候就扔块骨头给它,不听话的时候就直接一棍子打死,我曾某人根本就不在乎区区一条狗的死活!
让我曾某人陷入沉默的,是东条二十八那个蠢货在顶着招募劳工的名号干这些破事儿——事儿可以干,劳工可以招募,但是这瘪犊子不应该顶着大明的旗号!
想了想,曾诚干脆躬身拜道:“启奏陛下,臣以为东条二十八在天竺多行杀戮,实在是有干天和。”
刘鹤鸣也跟着站出来躬身拜道:“臣附议,尤其是东条二十八还敢组建什么关东军,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,其罪当诛!”
这就是主动递刀子了——朱皇帝他老人家明显很不爽关东军这三个字,刘鹤鸣身为五军都督府的扛把子,自然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弄死东条二十八和关东军。
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,朱劲松居然呵的笑了一声,说道:“不过是个倭奴,管他干什么?他愿意叫做关东军也好,愿意叫做倭**也罢,且随他去。”
朱劲松确实很不爽关东军这三个字,但是正如朱劲松所言,不过是个倭奴——倭奴这玩意干出什么没人性的事儿都很正常,要是有一天干了什么人事儿,那才是大白天的见了鬼。
至于说关东军这三个字……在刚刚听到这三个字的那一瞬间,朱劲松确实恨不得直接宰了东条二十八,甚至有一种彻底毁灭倭国的冲动。
幸好,朱劲松已经抑制住了心中的杀意。
因为倭国这张擦屁股用的纸还没有用完。
再次笑了一声,朱劲松干脆话题引到了天竺那边儿:“如果东条二十八和东条小次郎很快扫平整个天竺,那咱们大明自然也该准备迁移百姓过去了?”
在场的一众大老们顿时又陷入了沉默。
如果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,大明自然要准备迁移百姓去天竺,毕竟那么大的一块地盘,不迁移百姓过去岂不是荒废了?
可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,所谓的迁移百姓就像个笑话——按照户部的统计数据来看,大明现有丁口是五万万又七百万,比大清丁口数量最多的时候还要多出来一两亿。
多出来一两亿的人口,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挺多的,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卵用。
首先就是辽东和东西伯利亚、中西伯利亚、交趾、缅甸、暹罗、旧港、兰芳、棒子等等地盘都已经归大明所有,现在都是大明的布政使司。
在这些地盘归属大明之前,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还有曾诚、刘鹤鸣等一众文武大臣们可没干什么好事儿。
基本上就是留地不留人的操作。
要说杀戮太重那是肯定的,臭了名声也是必然,可是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——只要迁移百姓过去,这些地盘就能稳固下来,丝毫不用担心像永乐年间的交趾一样降而复叛。
其次则是朱二旦和朱三顺出海就藩。
这两个家伙的封地一个是阿拉斯加,另一个则是路易斯安那,这两个地盘同样也需要迁移大量的百姓,别说什么十万二十万,就算
迁移两千万也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根据朱劲松和曾诚、刘鹤鸣、刘怀文等人的估算来看,大明未来要向这两个藩国迁移足足两万万百姓。
这样儿一来,五万万百姓不仅不显得多,甚至还有种明显不够用的感觉。
地广人稀!
再次沉默了一会儿后,刘怀文才开口道:“东条小次郎和东条二十八就算再怎么狠辣,他们也不可能马上就扫平天竺吧?只要等到明年,咱们大明的丁口数量就会再多一些,说不定还有机会达到五万万又五千万的水平,到时候自然也不用担心无民可迁。”
只是曾诚却澹澹的瞥了刘怀文一眼,反问道:“就算咱们大明有足够的百姓可供迁移,可是戍边的军队是不是也要增加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