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蟆吞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23章 回返昌邑,三国之西凉兵王,蛤蟆吞地,17K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刘虞身死后,河北也成了三分天下,其一是北面幽州的公孙瓒,其二是南面冀州的袁绍,其三是东面占据渤海郡的董虎。

若刘虞换在其他地方做官,董虎或许会考虑出手营救,但他是幽州牧。

董虎与公孙瓒在对待羌胡的态度上是一致的,与刘虞、袁绍、曹操他们的“安抚”态度不同,只要给了他一丁点机会,他就会毫不犹豫对羌胡蛮下死手,哪怕穷兵黩武也在所不惜,尤其是在天下动荡之时。

刘虞对乌丸人进行安抚,从短期来看是正确的,可以稳住乌丸人,避免乌丸人对动乱的天下造成二次伤害,可对于未来却有着极大的隐患。

天下大乱,汉民大量死于战乱,若不能让羌胡蛮的人丁也一同减少,胡、汉的人丁差距就会大大缩小,很容易制造出“五胡”灾难来,所以,当刘虞与公孙瓒交战时,他情愿坐视刘虞身死,这与个人喜恶无关。

刘虞在乌丸人当中有很大的威望,他的身死也一定会引起乌丸人的不满,公孙瓒若是断了市易,会彻底激怒乌丸人而攻打幽州,也一定会造成幽州百姓进一步遭受苦难。

幽州大乱,百姓遭苦,对公孙瓒不满,对乌丸人仇视,董虎入场后就能轻易获得幽州百姓的认可,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乌丸人侵入幽州会给董虎借口,一个杀入他们族地的借口。

为了这个借口,刘虞身死也就算不得什么了。

河北三分,无论袁绍、公孙瓒是敌对拼杀在一起,还是偷偷联手,董虎都不会太过在意,只要始终给他们适当的压力即可。

面对凉州军的压力,袁绍、公孙瓒都会本能的扩兵,都会对境内百姓造成更加难以承受的压力,百姓就会大肆向外逃离,而四周全都是凉州军的地盘,不出数年,即便不开战,袁绍、公孙瓒也会自行崩塌。

心有定计,大战略已经敲定,在赵云答应出任陈留郡五品将军后,孙牛、董放、武安国被调入渤海郡,为了便于军事防御,黄河以北的平原郡并入渤海郡,孙牛担任总管,董放、武安国担任副总管,军衔依然是四品将军。

除了将领之外,扩大版的渤海郡半数郡县官吏由军中长使、幼军半大娃娃、内阁共同选任,剩下的半数官吏由各县百姓荐举,与此同时,都察院、大理寺、锦衣卫选派官吏监督。

除了渤海郡将军府人事任命外,他还对青州、兖州将军府进行了一系列任命,诸如青州总管董罴、副总管胡三、庞德,兖州总管徐荣、副总管李傕郭汜,各郡将军由他们自己从军中将领选调,将名单送入五军都督府,由五军都督府进行考核,之后送入兵部、内阁确认,最后再送到他手里加印即可。

将领的任命完全可以不走这一套流程,董虎直接加印即可,但他更愿意按照规矩走一遍流程,让将领们习惯于规矩的约束。

按照早期“总管”的职责,一地的军政民律都归总管督理,但在董卓重新恢复郡国都尉制后,董虎也有意识的分开了军政,“总管”也不再设立,但现实情形又需要给将领放权的地方,诸如与幽州、冀州对峙的渤海郡,与徐州对峙的青州,与豫州对峙的兖州,所以设立了三个总管。

恢复“总管”一职是不假,但为了避免将领们转变成了一地诸侯,所以“总管府”只能挂牌“将军府”的匾额,便于日后把总管的军政权分开,挂“将军府”匾额就是告诉下面将领,民政权只是临时授予,他们是将军,而不是一地诸侯,而且监察权也必须独立出来,必须监督。

在敲定了一些人事任命、政令、法令后,董虎就带着董白、董重、典韦、许褚、赵云一干军政将领回返昌邑,而且他也不得不回返,公主刘妍正带着一大帮守旧家族与董厚打擂台,把兖州搞的乌烟瘴气、人心不安。

刘妍纠结一大帮老头,不仅有青州、兖州的老头,连豫州、徐州、冀州的名望老头也在大冬天跑到了昌邑,甚至连都察院御史中丞蔡邕、刑部尚书秦开都带着人跑了过来,在昌邑公开审理数百个家族密谋刺杀董虎、贪墨救济粮食、殴打分地百姓致使伤人性命事件。

董虎离开了昌邑县后,九月时,董厚突然动手逮捕了数百个家族儿郎,其中还有不少人是投靠到刘妍身上的家族,一时间青兖各家族恐慌,临近的豫州、冀州、徐州也闹的人心惶惶,但这也不至于这么多名望老头跑到昌邑,甚至连长安也惊动了,而且听说,襄阳朝廷也派了使者,更有传言说,史侯刘辩更是亲自向昌邑赶来……

董厚抓人,就算豫、冀、徐各家族恐慌,那也应该拿出钱粮支持朱儁、袁绍、陶谦募兵与凉州军干仗,而不应该全往昌邑跑,难道就不怕董虎把他们全抓起来砍脑袋?

原因就在于董厚抓了人后,要用律法手段公开审理数百大小家族,而且还学着河东郡那样的“陪审团”样式,可不就让无数老头跑过来了么?

从九月时,刘妍就带着一大帮老头在公堂上与董厚争吵,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审理,一个案子又牵扯到不少人,审理的进度很慢,参加争吵的人也越来越多……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从前有座天门山

三拳莽夫

盛唐大公主

湛阳